《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

少于 1 分钟 阅读 2018-11-26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作者野口悠纪雄从二战的大轰炸中幸存下来,并经历了战后的恢复、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泡沫以及泡沫破灭后“失去的二十年”这个完整的周期,而且作者个人经历非常丰富,对日本的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均有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其在大藏省(相当于财政部)不同部门任职,是当时很多经济、金融政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沉没在官僚机构中成为一颗或被埋没或被裹挟的“从众”,而是走出日本,到美国留学(类似于我国的访问学者)。因此,作者能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日本恢复、崛起、泡沫乃至泡沫破灭后的今天进行客观审慎的反思。

作者提出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依靠的是“1940年体制”,其主要是用于以举国之力服务于战争(二战)的经济体制。特征是:对产业实现国家控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国家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植。战后,日本继承了这种体制,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970年之前的技术有利于重厚长大型、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国家干预在资源配置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日本、德国、苏联以及现在的中国在一定时期能取得瞩目发展。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技术需要市场化发展,而以组织为核心的日本和德国经济走下坡路。 美国、英国经济发展强劲。

同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本书作者的很多细节的叙述中,即使在中国也能看到相同的情形。受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日本过去走过了路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主要经验教训如下:

  • 在完成大规模厚重型产业发展后,必须转型到市场化经济组织模式上来,发展新经济。
  • 金融上要实现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泡沫时期虚拟经济发展,导致不断上杠杆。
  • 不良债权“表外化”处理。中国目前很多银行业采用了这种手法。
  • 刚兑导致金融机构破产。
  • 要鼓励金融机构及时的坏账处理,如果通过税前扣除处理,实质上是全体国民买单。
  • 土地利用率低,以及相关制度阻碍了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 民间将杠杆(通缩),日本央行再杠杆。
  • 工资不会一直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的写法手法(架构)上也很有特色,其采用了两个视点来研究战后的日本经济。一是以个人经历(即“狗眼”看社会)为线索;二是以宏观经济(即“鸟眼”观天下)为线索。以这两个维度,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即不失整体感,又具有写实的代入感。在本书文末,作者还加入了一个“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将宏观事件和个人历史记录对照起来,也失一个很有启发的创意。用在投资上,可以将宏观经济以及政策动向与自己的投资思考和操作关联对应其他,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甚至是毫无相关性,不都是一本很好的个人投资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