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读书笔记

少于 1 分钟 阅读 2018-12-07

《迷失的盛宴》以一种民间的视角记录了中国保险业 1978 - 2014 年的发展史。作者对保险行业、保险(领头)人和关键事以及对应的行业监管政策都非常熟悉,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国保险业诞生、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基本脉络。更难能可贵的是,虽是写史,但读下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写作手法运用了大量悬疑伏笔的手法,能“勾引”着我一口气读下去,一章接一章,去关切那一个个保险公司,一个个保险人在波澜壮阔、云橘波诡的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归宿。

读完全文,对保险行业发展有了基本的了解:相比于同属金融行业的银行,保险业发展更加激进,保险业格局变化更大。从最初只有财险业务,发展到现在寿险占比约七成,财险三成,业务结构翻天覆地。从最早的人民保险三分天下(人保、人寿、再报)到平安的崛起,以及即将赶超。从规模和利润结构来看,与银行相比,保险更是强者更强,业务集中度更高,大部分保险公司在盈亏线上徘徊甚至是亏损。从人员变动来看,人员流动性更大,相互挖角,同时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外资开放对国内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业是最早对外资开放的金融行业。早在 1992 年,AIG 的子公司友邦即在上海开办了保险分公司,其引入了寿险个人营销(保险代理人)的模式,开启了中国保险营销的新时代。但不管是友邦保险,还是后面的诸多合资保险公司,均没有鲸吞或蚕食国内保险市场,反倒是国内保险机构通过向外资机构学习,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反倒是外资保险机构业务规模逐步萎缩。

长期来看,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对现有保险机构来说,不仅不是威胁,可能更有利于其做大做强,有助于其成为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保险集团。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视角是,台湾人才引进对国内保险起步之初的重大影响。台湾保险市场发展,保险深度和密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高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而且台湾与内地语言和文化相通,借用台湾人才优势来发展国内保险市场是必然的选择。在银行业、IT产业、教育等方面都有类似的历程。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队伍梯队成长,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台湾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

保险公司主要业务类别

财险(产险)公司、寿险(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资金运用)、保险经纪公司(受被保险人委托)、保险代理公司(受保险公司委托)、

资料摘抄

资本运作就是“钱 — 钱”,没有中间过程,也就意味着钱生钱,一方面有着高效率,一方面存在着高风险;而实业则是“钱 — 物 — 钱”,有一个中间过程,决定了搞实业通常效率较低,但相对风险也较小。

—— 刘益谦

  • 保监会成立之初,几乎 70% 的官员都是从保险公司挑选。

  • 2010 年 9 月,友邦在香港 IPO,以 PEV(内涵价值倍数)估值是 1.32 倍。